“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这一战略布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刻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政策实践和官方教材中,其核心内容和理论阐释主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和官方学习读本中系统阐述,以下结合具体教材内容,从理论渊源、核心内涵、实践要求等方面展开分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定位与教材分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战略布局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并列,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与时俱进。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体系中,“四个全面”的阐释主要集中在以下教材中: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教材,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章节中,系统阐释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定位、逻辑关系和实践路径,教材明确指出,“四个全面”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抓手,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支撑,三者共同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实现。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教材,该教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章节中,将“四个全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继承关系,强调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读本,该纲要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专题,详细解读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背景、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指出“四个全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和“魂”,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内涵与理论阐释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与历史方位
教材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建设”到“全面建设”,标志着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这一目标分为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材指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动力与制度保障
教材将全面深化改革定位为“四个全面”的关键一招,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教材系统梳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方法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教材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内容,强调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三)全面依法治国:重要保障与治理方略
教材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如“十一个坚持”),教材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特别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通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法治环境。
(四)全面从严治党:根本保证与政治引领
教材将全面从严治党定位为“四个全面”的根本保证,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从“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一体推进,教材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如“打虎”“拍蝇”“猎狐”的反腐败斗争,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如《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教材特别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与实践要求
“四个全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材通过以下表格分析其内在逻辑:
战略布局 | 定位 | 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 |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战略目标 | 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方向指引,是“三位一体”战略支撑的最终归宿。 |
全面深化改革 | 根本动力 | 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为全面从严治党注入活力。 |
全面依法治国 | 重要保障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稳定环境,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框架,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纪律约束。 |
全面从严治党 | 根本保证 | 通过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是战略布局的政治基础。 |
教材强调,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四个全面”的协同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既要注重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也要同步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既要完善法律体系,也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既要解决党内突出问题,也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否有调整?
解答:是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涵随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形成“三个全面”;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战略布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引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这一调整既是对历史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始终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
问题2: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大学生有何现实意义?
解答: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多方面现实意义:一是坚定理想信念,通过理解“四个全面”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成就,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二是明确责任担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中贡献智慧和力量;三是提升综合素质,“四个全面”涵盖经济、政治、法治、党建等多个领域,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培养系统思维、法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未来投身社会奠定理论基础;四是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四个全面”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如参与基层治理改革、法治宣传、党建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