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什么是素养思维?如何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思维?

素养思维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综合整合的深层认知模式,它区别于传统的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更注重个体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能够调动多维度素养进行分析、判断、决策并创造价值的能力,素养思维的培养不仅是教育领域的核心目标,也是个人适应社会变革、实现终身成长的关键支撑。

什么是素养思维?如何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思维?-图1

素养思维的内涵具有多维度的整合性,从结构上看,它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基础层是知识储备,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这是思维发展的土壤;中间层是能力要素,涵盖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是素养思维的外在表现;顶层是价值态度,包括理性精神、责任意识、人文关怀等,是素养思维的价值导向,这三个层面相互渗透,形成动态平衡的系统,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个体需要掌握生态学知识(基础层),具备数据分析与方案设计能力(中间层),同时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顶层),三者缺一不可。

素养思维的核心特征体现在其情境性与迁移性上,传统教育中,知识往往被割裂为孤立的学科模块,而素养思维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数学素养不仅体现在解题能力上,更体现在运用数学思维分析社会现象(如概率统计在疫情传播预测中的应用)的能力,素养思维具有跨情境的迁移性,即在一个领域培养的思维模式能够应用于其他领域,这种迁移能力需要通过“元认知”来实现,即个体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觉察与调控,例如反思“我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的?”“我的思维是否存在盲点?”

培养素养思维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在教育场景中,可以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的教学模式,历史学科不再是单纯记忆年代事件,而是通过“假如你是当时的决策者,会如何选择?”的情境假设,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进行辩证思考,在教学方法上,项目式学习(PBL)、跨学科主题学习能有效促进素养整合,以“校园垃圾分类”项目为例,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垃圾分解原理)、数学知识(数据统计)、沟通技巧(宣传推广)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素养的融合提升。

素养思维的培养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对个人而言,素养思维是应对不确定性的“稳定器”,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具体技能可能过时,但素养思维支撑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永不过时,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避免陷入认知误区;具备创新思维的人能够在行业变革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对社会而言,公民的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文明程度,当社会成员普遍具备科学素养、法治素养和人文素养时,公共决策会更理性,社会矛盾会更易通过对话化解,创新活力也会被充分激发。

当前素养思维的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评价体系仍以知识记忆为主,难以衡量素养水平,标准化考试难以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或创新意识,导致教学实践仍倾向于“应试导向”,教师自身的素养思维水平有待提升,部分教师习惯于“讲授式”教学,缺乏设计情境化学习活动的能力,社会环境中的功利化倾向也影响了素养思维的培养,例如过度强调“速成技能”,而忽视思维过程的长期积淀。

为推动素养思维的培养,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在教育政策层面,应改革评价机制,增加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比重,例如通过档案袋记录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师发展层面,需要加强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在社会层面,应营造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例如通过科普活动、公共讲座等提升公民的素养意识,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也应转变教育观念,从“关注成绩”转向“关注思维”,例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讨论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素养思维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贯穿于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是培养基础素养和思维习惯;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强化专业素养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在成人阶段,则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实现素养的动态更新,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反思精神,都是素养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关问答FAQs:

  1. 问:素养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在于,批判性思维是素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素养思维的范围更广,还包括创新思维、合作能力、价值态度等多维度要素,联系在于,批判性思维是素养思维的基础,只有具备质疑、分析、评估的能力,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素养整合,在科学探究中,批判性思维帮助个体检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而素养思维还要求个体考虑研究成果的伦理影响和社会价值。

  2. 问: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自己的素养思维?
    答: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主动创设复杂情境,例如接手跨部门项目时,尝试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二是强化反思习惯,每天记录工作中的决策过程,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次沟通不畅是因为我忽略了对方的情绪需求吗?”;三是拓展认知边界,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参与行业交流等方式,打破思维定式,例如学习设计思维中的“用户同理心”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客户服务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