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杨超是哪个大学的老师?他的背景和成就如何?

杨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长期从事物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和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力,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加入北航,现任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杨超是哪个大学的老师?他的背景和成就如何?-图1

在教学方面,杨超教授主讲《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核心课程,注重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物理》,主编的《大学物理教程》被多所高校采用,他倡导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航教学名师奖等多项荣誉,他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中屡获佳绩,指导的博士论文多篇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科研上,杨超教授聚焦高能物理与粒子天体物理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微子物理、暗物质探测及粒子探测器研发,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在《Physical Review D》《Physics Letters B》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项,研发的新型粒子探测器关键技术应用于高能加速器实验,提升了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杨超教授积极推动物理教育改革,担任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牵头制定多项大学物理教学规范,组织全国性物理教学研讨会,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他主讲的“大学物理”慕课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累计选课人数超50万人次,惠及全国高校师生。

在学术服务方面,杨超教授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等期刊编委,多次在国际高能物理会议、物理教育论坛作特邀报告,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他还热心科普工作,撰写《物理与生活》等科普读物,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宇宙的奥秘”系列节目,激发公众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杨超教授团队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微子质量顺序精确测量、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中的低本底技术研究、以及新型半导体探测器在核医学成像中的应用,团队拥有完善的实验平台,包括北航校园内的低本底物理实验室、位于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的暗物质探测实验基地,以及与国际合作机构共享的粒子加速器实验资源。

研究方向 代表性成果
中微子物理 中微子振荡参数精确测量、中微子-原子核相互作用研究 大亚湾实验中微子混合角θ13测量成果入选“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暗物质探测 高灵敏度液氙时间投影室探测器研发、低本底屏蔽技术研究 研制的光子探测探测器能量分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于PandaX实验
粒子探测器研发 新型半导体探测器、气体探测器在核物理与医学成像中的应用 发明一种硅像素探测器读出电路专利,应用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MS实验升级

杨超教授注重产学研结合,其团队研发的探测器技术已应用于核安全检测、医学成像等领域,与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建立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他还担任北航-高能所联合实验室主任,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杨超教授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指导的研究生中,多人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赴海外知名研究机构深造,他主讲的《大学物理》课程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课程”,其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教学团队”。

杨超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教学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获“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奖”(全国高校物理教学最高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等荣誉,他所在的北航物理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也成为国家物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相关问答FAQs:

  1. 问:杨超教授的《大学物理》课程有什么特色?
    答:杨超教授的《大学物理》课程以“问题驱动式”教学为特色,通过引入前沿科研案例和生活实例,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实际问题结合;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虚拟仿真实验、翻转课堂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配套教材和慕课资源丰富,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课程内容覆盖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前沿,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2. 问:杨超教授目前承担哪些科研项目?
    答:杨超教授目前主持的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微子能谱精确测量与物理分析”(经费300万元)、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新型低本底暗物质探测器关键技术研究”(经费450万元),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金刚石探测器的中微子-核子相互作用研究”(经费60万元),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江门中微子实验、锦屏地下实验室暗物质探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负责探测器研制与数据分析工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