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新科研楼是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重点建设的现代化科研设施,其正式名称为“北京邮电大学科研楼(沙河校区)”,位于学校沙河校区核心区域,是学校落实“双一流”建设目标、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该科研楼于2020年正式立项,2022年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3.8亿元,整体设计融合了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理念,成为北邮沙河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从功能定位来看,北邮新科研楼主要聚焦信息技术前沿领域,重点布局了“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软件工程”“通信与电子系统”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楼内设有30余个专业实验室,包括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及8个校企联合实验室,配备了包括高性能计算集群、6G测试平台、量子通信模拟器、AI训练超算中心等在内的先进科研设备,设备总值超过1.2亿元,实验室空间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科研需求灵活调整布局,支持大型科研项目团队开展协同创新。
在建筑设计与空间规划上,北邮新科研楼以“智慧科研、绿色生态”为核心理念,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主体建筑采用“双核联动”布局,由东西两座塔楼通过三层连廊连接,形成“科研-交流-服务”一体化空间,塔楼地上15层,地下2层,其中1-3层为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包括学术报告厅(可容纳500人)、成果展示厅、国际会议中心、科研数据中心等;4-12层为专业实验室区域,按照学科方向划分了12个科研单元;13-15层为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和科研管理办公区,地下层设有设备机房、停车库及应急储备空间,确保科研活动安全稳定运行,建筑外观采用玻璃幕墙与金属板组合,既体现信息科技的现代感,又通过遮阳系统、绿化屋面等设计实现节能降耗,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
作为北邮科研创新的核心引擎,新科研楼投入使用以来,已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计划”课题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86项,省部级项目112项,校企合作项目203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5亿元,楼内科研团队在6G通信、量子信息、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发表SCI/SSCI论文1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60余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32项,面向6G的太赫兹通信关键技术”成果获202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规模化应用”项目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科研楼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与华为、中兴、中国信科等5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孵化科技型企业23家,成果转化收入达8.9亿元,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科研服务与人才支撑方面,新科研楼构建了“全链条、一站式”服务体系,设有科研设备共享中心、文献情报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机构,为师生提供从实验测试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科研设备共享平台整合了楼内价值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面向校内外开放共享,设备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合作,年均协助师生申请专利300余项,有效提升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在人才引育方面,楼内设有10个“北邮学者工作室”和5个“青年拔尖人才工作站”,已引进国家级人才32人、省部级人才56人,培养博士研究生180余人、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形成了一支由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骨干组成的创新梯队。
北邮新科研楼的建成使用,不仅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科研硬件条件,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了科研活力,学校推行“科研特区”管理模式,在楼内试点“PI制”(项目负责人制)科研组织方式,赋予项目负责人在人事、财务、科研方向选择等方面的自主权,同时建立了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破除“四唯”倾向,科研楼定期举办“北邮科技论坛”“前沿技术沙龙”等学术活动,年均开展学术讲座200余场,邀请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国内外院士在内的顶尖学者到访交流,营造了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从校园发展维度看,北邮新科研楼的建设是学校“沙河校区提质增效”战略的关键举措,与校本部的科研设施形成了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沙河校区作为北邮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新科研楼的投入使用带动了周边配套建设,包括新建科研人才公寓、国际交流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形成了以科研创新为核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校园生态圈,学校计划未来5年进一步加大对科研楼的投入,重点建设“国家级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和“未来网络实验室”,力争在若干前沿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为更直观展示北邮新科研楼的核心信息,以下是其主要数据概览表:
项目类别 | 数据/指标 | |
---|---|---|
基本信息 | 正式名称 | 北京邮电大学科研楼(沙河校区) |
建成投用时间 | 2022年9月 | |
总建筑面积 | 2万平方米 | |
总投资额 | 8亿元 | |
科研平台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室 | 6个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 | 12个 | |
校企联合实验室 | 8个 | |
科研设备 | 设备总值 | 超过1.2亿元 |
高性能计算集群算力 | 100PFLOPS | |
科研成果 | 国家级科研项目(2022-2024) | 86项 |
授权发明专利 | 560余项 | |
成果转化收入 | 9亿元 |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引进数量 | 32人 |
在站博士后/研究生 | 780余人 |
相关问答FAQs:
-
问:北邮新科研楼与本部科研设施(如科研楼、信息技术中心)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北邮新科研楼(沙河校区)与本部科研设施在功能定位上各有侧重,新科研楼更聚焦前沿技术攻关和产学研融合,配备了更先进的6G测试、量子通信等专用设备,空间设计更注重团队协作和成果转化;本部科研设施则以传统优势学科(如通信网络、信号处理)的基础研究和教学实验为主,历史积淀深厚,两者通过“一校两区”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大型设备共享平台、跨校区科研团队协作等,共同构成北邮“双一流”科研体系。 -
问:非北邮人员是否可以进入新科研楼开展科研合作或参观访问?
答:北邮新科研楼实行“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访问政策,校外人员如需开展科研合作,可通过校企合作渠道与楼内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使用共享设备或参与联合项目;如需参观访问,需通过学校官网“科研楼访问预约系统”提交申请,经批准后由科研楼管理部门安排专人引导参观,对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可通过学院或科研平台直接对接,经审核后可使用学术报告厅、国际会议中心等公共设施,具体流程可参考《北京邮电大学科研楼校外人员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