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三章如何帮我们打破固有思维限制?

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三章中,核心议题围绕“安全感”的迷思展开,作者通过大量案例与心理学分析,揭示了人们如何被虚假的安全感束缚,以及如何打破这种束缚,建立真正自主的人生力量,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当它演变成对“确定性的过度依赖”时,反而会成为阻碍成长的思维高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三章如何帮我们打破固有思维限制?-图1

很多人误以为安全感来自外部条件:稳定的职业、丰厚的收入、他人的认可,或是可预测的未来,这种思维模式让人陷入“安全区依赖症”——宁愿忍受不快乐的关系,也不敢独自面对未知;宁愿困在毫无成长空间的工作中,也不敢辞职探索新的可能,作者指出,这种安全感是“伪安全”,因为它建立在脆弱的外部支撑上,一旦条件变化,整个心理系统便会崩塌,就像一栋建在沙滩上的房子,看似华丽,却经不起海浪的冲击。

真正的安全感,源于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对不确定性的接纳,作者提出了“成长型安全感”的概念:它不追求绝对的安全,而是相信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自己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失业危机,拥有成长型安全感的人不会陷入恐慌,而是将此视为重新评估职业方向的机会;遭遇情感挫折时,他们不会否定自我价值,而是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这种安全感像一棵扎根深土的大树,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因为它的力量来自内部,而非外部环境。

要拆掉“安全感依赖”的思维墙,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首先是认知重构,认识到“不确定性是生活的常态”,而非需要逃避的威胁,作者用“风险计算”模型说明:多数人高估了未知的风险,低估了自身的应对能力,创业失败的概率或许不低,但失败后积累的经验、人脉和认知提升,远比安稳打工带来的长期收益更珍贵,其次是行动突破,通过小步实践积累“掌控感”,想转行的人不必立即辞职,可以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接触行业资源,在试错中建立信心,最后是价值观调整,将焦点从“追求结果”转向“体验过程”,安全感不是“得到什么”,而是“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敢于面对变化、持续学习、内心笃定的人。

书中特别强调了“受害者心态”对安全感的摧毁作用,当人们习惯于将困境归咎于外部(“都是因为经济不好”“老板太苛刻”),便会放弃主动改变的力量,陷入“无力—抱怨—更无力”的恶性循环,相反,那些将挑战视为成长契机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找到安全感,就像作者分享的案例:一位在裁员潮中失去高薪工作的白领,起初焦虑不堪,但后来通过学习编程、转型为自由职业者,不仅收入未降,反而获得了更灵活的生活节奏和更高的职业满意度。

安全感的问题,本质上是“自我价值感”的问题,当一个人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己时,他的安全感便如同浮萍,随波逐流,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感,需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允许失败,并从每一次经历中提取养分,正如书中所言:“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规避风险,而在于在不确定性中活出真实的自己。”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区分“真正的安全感”和“虚假的安全感”?
A1:真正的安全感源于内部,表现为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对不确定性的接纳,即使外部条件变化,也能保持稳定的心态;虚假的安全感则依赖外部,比如对稳定工作、他人认可的执着,一旦失去支撑便容易陷入恐慌,前者是“无论发生什么,我都能应对”,后者是“只要XX不变,我就安全”。

Q2:如果长期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状态,该如何逐步调整?
A2:可以从三个步骤入手:第一,记录“恐惧清单”,列出让你感到不安的具体事件,并理性分析其真实概率与后果,往往能发现多数恐惧被夸大;第二,设置“小冒险任务”,比如主动承担一项有挑战的工作、尝试一项新爱好,通过成功体验积累掌控感;第三,重塑自我对话,将“我做不到”替换为“我暂时还没学会”,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型思维,逐步建立对自我的信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