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一岁半宝宝思维发展关键期有哪些表现?

一岁半宝宝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期,他们开始从最初的感觉运动阶段向符号功能阶段迈进,思维的方式呈现出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的萌芽特征,这一时期,宝宝的大脑神经突触迅速连接,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再仅仅依赖于感官的直接体验和身体的动作,而是开始出现简单的象征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为后续更复杂的认知发展奠定基础。

一岁半宝宝思维发展关键期有哪些表现?-图1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岁半宝宝的思维具有显著的“动作性”特点,皮亚杰的感觉运动理论指出,1-2岁的幼儿主要通过“感知—动作”来认识世界,他们的思维与动作密不可分,宝宝可能会反复将玩具从桌子上推下去,观察其下落的过程,这不是在“搞破坏”,而是在通过动作探索“物体分离”“重力作用”等物理现象;他们会尝试将圆形积木塞进圆形孔洞,如果塞不进去,会调整角度或换一个积木,这个过程其实包含了简单的“试错学习”和“问题解决”,当宝宝能够用手指向想要的物品,或者用简单的词汇(如“抱抱”“球球”)表达需求时,表明他们已经开始用符号(语言或手势)代替直接动作,这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飞跃——符号功能的出现,意味着宝宝可以在头脑中表征不在眼前的事物,为后续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埋下伏笔。

在象征性思维方面,一岁半的宝宝开始出现“假装游戏”的萌芽,虽然他们的假装行为还比较简单,但已经能将一个物品赋予其本身以外的意义,他们会把香蕉当电话贴在耳边“喂喂”,或者用小棍子当勺子“喂”娃娃吃饭,这种象征性游戏需要宝宝具备“心理表征”能力,即理解“一个东西可以代表另一个东西”,这标志着他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向抽象思维迈出一小步,宝宝对“客体永久性”的理解也在逐渐完善,当物体被遮挡时,他们不再像婴儿时期那样认为物体“消失”了,而是会主动寻找,这说明他们已经形成“物体客观存在”的认知,这是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一。

因果关系认知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尤为明显,宝宝开始通过观察和尝试理解“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他们发现按下按钮,玩具会发出声音;摇晃铃铛,会听到响声;如果打翻杯子,水会洒出来,这些日常经验让他们逐渐形成“我的行为会导致某个结果”的因果意识,值得注意的是,一岁半宝宝的因果关系认知还比较直接和简单,他们更关注“自己行为导致的即时结果”,对于间接或延迟的因果关系(如“先吃饭,饭后才能吃零食”)理解有限,需要家长通过反复示范和语言引导来强化。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一岁半宝宝的语言能力正处于“单词句”向“电报句”过渡的阶段,他们能说出20-50个甚至更多的单词,并能将两个词组合起来表达简单意思,妈妈抱”“宝宝吃”,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促进了思维的清晰化和条理化,当宝宝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动作或需求时(如“宝宝扔球”),他们其实是在将具体的动作转化为抽象的符号,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思维,宝宝也开始理解简单的指令,把球递给妈妈”,这表明他们能够根据语言符号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进一步增强。

社会参照能力的出现也是一岁半宝宝思维发展的重要表现,当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宝宝会观察照顾者的表情和行为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面对一个新的玩具,如果妈妈露出微笑,宝宝会大胆尝试;如果妈妈表现出紧张,宝宝也会犹豫退缩,这种“通过他人反应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说明宝宝开始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思维的视角从“自我中心”逐渐向“他人视角”拓展,这是社会认知发展的开端。

尽管一岁半宝宝的思维有了显著进步,但仍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他们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形象的,难以理解抽象概念;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容易受外界干扰;记忆容量有限,对事件的回忆往往是片段化的;且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常常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宝宝可能会坚持“我的玩具就是我的”,不会理解分享的概念;他们可能会认为“藏起来的东西不存在了”,即使刚刚亲眼看到被藏起来。

为了促进一岁半宝宝思维的健康发展,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提供丰富的感官探索机会,让宝宝通过触摸、抓握、敲打等动作认识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二是多进行互动式游戏,如“躲猫猫”“模仿小动物”,通过假装游戏激发象征性思维;三是用清晰、简单的语言描述宝宝的日常行为,帮助他们将动作与语言符号联系起来;四是鼓励自主探索,当宝宝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代替解决,而是引导他们尝试不同方法;五是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宝宝在情感稳定的环境中敢于探索和学习。

发展维度 主要表现
动作性思维 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世界,如反复扔玩具探索重力,尝试将积木塞进对应孔洞
符号功能萌芽 用手势或简单词汇表达需求,开始理解“一个符号代表一个事物”(如“妈妈”指代妈妈)
象征性思维 出现简单假装游戏,如把香蕉当电话,用小棍子喂娃娃
客体永久性 理解物体被遮挡后仍然存在,会主动寻找隐藏的物品
因果关系认知 理解“行为—结果”的直接联系(如按按钮玩具发声),关注即时结果
语言与思维互动 从单词句向电报句过渡,能用语言描述动作,理解简单指令
社会参照能力 通过照顾者表情判断环境安全性,开始理解他人情绪和意图

相关问答FAQs

Q1:一岁半宝宝总是重复扔东西,是思维有问题吗?
A1:这是宝宝思维发展的正常表现,一岁半宝宝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后期,通过重复扔东西的动作,他们正在探索“物体下落”的物理规律(如重力、轨迹),同时也能观察照顾者的反应(如捡起来、说话),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家长可以配合引导,比如边捡边说“球掉下来了,我们把它捡起来”,帮助宝宝建立“扔—掉—捡”的因果联系,同时避免过度强化“扔东西”的行为。

Q2:如何判断一岁半宝宝的思维发展是否滞后?
A2:一岁半宝宝思维发展的参考指标包括:是否能用手指向物品表达需求,是否能理解简单的指令(如“把书给我”),是否会进行简单的假装游戏(如假装打电话),是否能主动寻找被藏起来的玩具,如果宝宝在这些方面表现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如12个月时不会用手指物,18个月对指令无反应,完全没有假装行为),建议咨询儿童保健医生或专业评估机构,通过专业观察和评估判断是否存在发展迟缓,以便及早进行干预和引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