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七年级下生物思维导图怎么画?重点知识怎么记?

在七年级下册生物学习中,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知识梳理工具,能够帮助同学们系统掌握人体生理、生物圈中的人等核心内容,以下从知识模块、核心概念、逻辑关系等方面,详细解析如何构建七年级下册生物思维导图,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知识点框架,最后附相关问答。

七年级下生物思维导图怎么画?重点知识怎么记?-图1

人体的营养

人体营养模块主要围绕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展开,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可设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组成”“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下可分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六大类,每类需标注功能(如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和缺乏症(如坏血病与维生素C缺乏相关);“消化系统”分为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和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肠腺),二级分支需标注各器官功能(如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及消化液作用(如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乳化脂肪);“营养物质的吸收”中,重点突出小肠的结构特点(环形皱襞、小肠绒毛、毛细血管丰富)与吸收路径(葡萄糖、氨基酸进入毛细血管,甘油、脂肪酸进入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呼吸

呼吸模块以“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空气质量与健康”为核心,一级分支“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二级分支需说明呼吸道的作用(清洁、温暖、湿润空气)和肺的功能(气体交换场所);“呼吸的过程”可细分为外界气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胸廓扩张吸气、收缩呼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进入血液);“空气质量与健康”需关注常见空气污染物(如PM2.5、二氧化硫)及其危害(如呼吸道疾病、酸雨),以及吸烟的危害(尼古丁、焦油损伤呼吸系统)。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物质运输模块围绕“血液”“血管”“心脏”“血液循环”展开,一级分支“血液”包括血浆(功能: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等)和血细胞(红细胞: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含血红蛋白;白细胞:吞噬病菌,发炎时增多;血小板:促进止血和凝血);“血管”分动脉(将血液送出心脏,管壁厚、弹性大)、静脉(将血液送回心脏,有静脉瓣)、毛细血管(物质交换场所,管壁极薄、血流最慢);“心脏”的结构需标注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壁最厚)、四个瓣膜(房室瓣、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和相连血管(左心房连肺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肺动脉);“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和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人体废物的排出

排泄模块以“排泄的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为核心,一级分支“排泄途径”包括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皮肤(排出少量水、无机盐、尿素)、泌尿系统(排出绝大部分尿素、无机盐、水);“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组成,重点标注肾脏的结构(肾单位是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的形成和排出”需说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终尿),以及尿液排出路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调节模块涵盖“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两部分,一级分支“神经调节”包括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激素调节”重点掌握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胰岛、性腺等)和分泌的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等),需标注激素的功能(如胰岛素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患侏儒症)以及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相互协调,以神经调节为主)。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此模块关注“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一级分支可设为“破坏实例”(如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污染类型”(水污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酸雨)、固体废弃物污染)、“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新能源、实施垃圾分类),需结合具体案例(如日本水俣病与汞污染、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排放)。

关键知识点表格梳理

模块 核心概念 关键知识点
人体的营养 消化系统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肝脏分泌胆乳化脂肪
人体的呼吸 肺与气体交换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上皮细胞,利于气体扩散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血液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心脏处连通,共同组成完整的循环路线
人体废物的排出 尿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重吸收,原尿约180升/天,终尿约1.5升/天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激素调节 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幼年分泌不足患呆小症;胰岛素分泌不足患糖尿病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通过思维导图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解答:在思维导图中,可将“血液循环”作为一级分支,下设“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二级分支,体循环的路径标注为“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特点是“动脉血→静脉血”,功能为“为组织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肺循环的路径标注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特点是“静脉血→动脉血”,功能为“肺部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通过颜色标注(如体循环用蓝色,肺循环用红色)和箭头方向,可直观区分两者的起点、终点和血液变化。

问题2:构建七年级下册生物思维导图时,如何突出重点难点?
解答:重点难点可通过“符号标注”“层级细化”和“案例补充”来突出,在“尿的形成”部分,用“★”标注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两个难点,三级分支展开过滤的原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血液)和重吸收的物质(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在“激素调节”中,用“⚠️”标注胰岛素、生长激素的异常症,并补充临床案例(如糖尿病患者需注射胰岛素);对于易混淆概念(如动脉血与静脉血、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可设置对比分支,用表格形式呈现差异,强化记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