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大门类”中,选择“最好考”的专业,本质上是在寻找那些对跨专业考生或基础薄弱考生更友好、考试难度相对较低、录取竞争压力较小的学科门类,这里的“好考”并非指专业本身简单或价值低,而是从考试科目、知识壁垒、竞争热度等维度综合评估的结果,以下结合各门类特点、考试科目构成及近年数据,分析相对容易备考的学科门类,并提供具体选择建议。
十三大门类考试难度概述
中国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研)的十三大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不同门类的考试难度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公共课科目要求(如是否考数学)、专业课知识壁垒(是否需要特定专业基础)、报考竞争热度(如是否扎堆热门行业)。
相对“好考”的学科门类分析
哲学门类:低竞争、少数学、重理解
核心优势:
- 竞争压力小:哲学常年是报考人数最少、招生计划相对稳定的门类之一,2023年国家线A区总分314分,B区304分,在十三大门类中处于较低水平。
- 不考数学:大部分哲学专业(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初试只考政治、外语、专业课(两门理论课),数学是跨专业考生的“拦路虎”,哲学避开了这一难点。
- 专业课基础要求低:哲学专业课以理论记忆和逻辑分析为主,即使本科非哲学专业,通过系统阅读教材(如《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真题练习,短期内可掌握核心考点。
适合人群:跨专业考生、数学基础薄弱、对理论思辨感兴趣、追求上岸稳定性的学生。
注意事项:哲学就业面较窄,需提前规划职业方向(如高校辅导员、公务员、出版编辑等)。
农学门类:国家线低、专业课基础性强、竞争温和
核心优势:
- 国家线最低:农学是十三大门类中国家线“洼地”,2023年A区总分要求251分,B区241分,比哲学低60分以上,比工学、经济学等热门门类低100分以上。
- 专业课范围明确:农学专业课(如植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知识点固定,参考教材权威(如《植物生理学》潘瑞炽版),复习资料易获取,真题重复率较高。
- 竞争热度低:受“农学=务农”的刻板印象影响,报考人数较少,尤其是冷门细分专业(如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土壤学),常出现“招不满”需调剂的情况,一志愿上岸概率高。
适合人群:本科为农学相关专业、跨专业考生(如生物科学可跨考)、分数基础一般、追求“过线即上岸”的学生。
注意事项:部分农学专业(如畜牧、兽医)对实践能力要求高,需关注目标院校的实验或实习要求。
历史学门类:不考数学、知识点固定、题型稳定
核心优势:
- 不考数学:历史学学硕(如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初试科目为政治、外语、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统考院校较多(如313历史学基础),命题范围明确(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各占1/3)。
- 知识点记忆性强:专业课以史实、史料分析为主,通过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工具可高效梳理,真题中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题型重复率高(如“辛亥革命的意义”“文艺复兴的影响”为高频考点)。
- 竞争适中:历史学报考人数远低于经济学、法学,但高于哲学,2023年国家线A区336分,B区326分,低于文学(A区355分)和教育学(A区350分)。
适合人群:文科背景考生、对历史有浓厚兴趣、擅长记忆和逻辑梳理、不考数学的学生。
注意事项:历史学学硕就业以科研、教育、文博为主,需考虑职业规划;专硕(文物、博物馆)竞争可能稍高,但仍低于热门专业。
教育学门类(部分方向):不考数学、跨考友好、需求稳定
核心优势:
- 不考数学:教育学学硕(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和专硕(如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均不考数学,公共课加专业课的科目组合对文科考生友好。
- 跨考比例高:教育学允许非教育学专业报考,且每年跨考人数占比超30%(如汉语言文学、英语、心理学等专业均可跨考),命题时会兼顾基础知识的普适性。
- 国家线适中:2023年教育学A区国家线350分,B区340分,虽高于农学、哲学,但低于文学、法学,且招生计划较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
适合人群:文科背景、想从事教育行业、跨考意愿强、有一定背诵能力的学生。
注意事项:教育学内卷较严重,热门方向(如学科教学英语、学前教育)竞争激烈,建议选择细分领域(如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或非顶尖院校。
各门类难度对比表(按综合难度排序,从低到高)
门类 | 是否考数学 | 2023年A区国家线 | 竞争热度 | 专业课壁垒 | 综合难度 |
---|---|---|---|---|---|
农学 | 否 | 251分 | 低 | 中 | |
哲学 | 否 | 314分 | 低 | 低 | |
历史学 | 否 | 336分 | 中低 | 中 | |
教育学 | 否 | 350分 | 中 | 中低 | |
理学 | 大部分考 | 279分 | 中 | 高 | |
工学 | 大部分考 | 273分 | 高 | 高 | |
医学 | 大部分考 | 296分 | 高 | 极高 | |
法学 | 否 | 335分 | 高 | 中高 | |
文学 | 否 | 355分 | 极高 | 中高 | |
管理学 | 大部分考 | 341分 | 高 | 中 | |
艺术学 | 否 | 362分 | 高 | 中 | |
经济学 | 大部分考 | 346分 | 极高 | 中高 | |
交叉学科 | 视专业而定 | 视专业而定 | 不定 | 不定 | 不定 |
选择建议:结合自身情况“精准匹配”
“最好考”的专业需因人而异,需结合以下三点综合判断:
- 本科背景:若本科为理工科,数学基础好,可避开农学、哲学等纯文科;若为文科,优先选择不考数学的哲学、历史学。
- 职业规划:若追求稳定就业(如考公、考编),哲学、教育学更对口;若想从事行业研究,需谨慎选择农学等冷门专业。
- 目标院校:同一门类下,顶尖院校(如北大、复旦)与普通院校(如省属重点)难度差异极大,普通院校的冷门专业往往“性价比”更高。
相关问答FAQs
Q1:跨专业考生选“好考”专业需要注意什么?
A:跨专业考生需重点关注“专业课是否接受跨考”和“是否需要加试”,哲学、历史学等专业明确欢迎跨考,且一般不加试;但部分医学、工学专业要求本科为相关专业,跨考需谨慎,建议提前联系目标院校导师,了解往年跨考录取比例和复习重点。
Q2:“好考”的专业毕业后就业会受歧视吗?
A:不会,就业市场更看重个人能力和专业匹配度,而非“专业冷热”,哲学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申论、行测优势)、出版编辑、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有独特优势;农学专业在现代农业、乡村振兴、食品检测等领域需求稳定,关键在于在校期间积累实习经验和专业技能,而非纠结于“专业是否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