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核心观点,以“从师之道”为中心主题,按论述逻辑分层梳理论点、论据,绘制
《师说》背诵思维导图
整体框架
《师说》是韩愈的经典之作,围绕“从师”这一核心主题展开论述,其思维导图犹如一棵大树,以中心论点为树干,各个分支则是支撑观点的不同论据与论证层次,帮助我们清晰梳理文章脉络,便于记忆和理解全文内容。
逐段剖析及对应导图节点
(一)第一段: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序号 | 关键信息 | 解析 |
---|---|---|
1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开篇点明主旨,强调古代求学之人一定有老师,奠定了全文讨论的基础,表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是普遍被认可的传统。 |
2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精准定义,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这是贯穿后文评判是否应从师以及如何选择老师的标准。 |
此部分在思维导图中作为起始节点,引出后续关于从师必要性的深入探讨。
(二)第二段:论证从师的必要性——通过对比凸显
对比对象 | 态度/行为 | 结果 | 目的 |
---|---|---|---|
童子 | 习句读,随其师而问之 | 无惑矣 | 以孩童尚知向老师请教为例,说明人非生而知之者,有了疑问就需要依靠老师来获取知识,从而论证从师对于解惑的重要意义。 |
今之众人 | 耻学于师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与童子形成鲜明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一般人因以从师为耻而导致困惑无法得到解决的现象,突出不从师的危害。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不耻相师 | 士大夫之族不及此类人 | 进一步对比不同阶层对待从师的态度差异,指出地位低下的人反而能相互学习,而自视甚高的士大夫却不愿拜师求学,揭示出当时社会风气的不合理之处。 |
这一段通过多组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在导图中以分支形式呈现这些对比案例及其上文归纳,展示逻辑推理过程。
(三)第三段:阐述择师的标准——无贵贱长少之分
观点表述 | 举例说明 | 意义阐释 |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列举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事例 | 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身份地位和年龄的限制,明确提出只要有人掌握真理和学问,无论其出身贵贱或年龄大小,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拓宽了择师的范围,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 |
该部分在导图中详细列出所举实例,并标注出由此得出的择师原则,使读者明白如何依据这一标准去寻找合适的老师。
(四)第四段:批判当时士大夫的错误观念与行为
错误表现 | 具体描述 | 危害后果 | 作者态度 |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为孩子挑选老师教导,自己却以拜师为耻 | 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也 | 讽刺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认为这是糊涂的表现,揭示了士大夫阶层在教育认知上的肤浅和虚伪。 |
群聚而笑之,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众人聚在一起嘲笑那些敢于从师的人,认为同龄或地位相近的人之间不能互称师生关系,否则会被视为耻辱或谄媚 | 阻碍了人们正常地向他人学习交流,导致良好的学术风气难以形成 | 严厉谴责这种不良的社会舆论环境,呼吁改变错误观念。 |
此段分析了士大夫群体存在的两种典型错误倾向及其负面影响,在导图中用负面符号标记这些问题,并与前文正确的从师观念形成反差。
(五)第五段:归纳全文,重申主旨
再次强调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肯定其行为符合文中倡导的从师之道,与开头呼应,强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倡导人们摒弃世俗偏见,积极从师学习,在导图中可将此作为结尾归纳节点,回顾全文要点。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一:《师说》中作者为什么要大量运用对比手法? 解答: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观点,如将古之学者必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凸显出不从师的危害;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进行对照,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尊卑贵贱观念对教育的扭曲影响,通过这些对比,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不同态度导致的不同结果,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关于从师重要性及正确择师观的观点。
问题二: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理解。 解答:在现实生活中,知识来源广泛且多元化,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师生角色认定方式,无论是在学校里学识渊博的老师、同学,还是在工作场所经验丰富的前辈同事,甚至是网络上分享专业知识的博主等等,只要他们在某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精湛的技能或者深刻的智慧(即“道”),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例如学习编程时,一位资深程序员分享的实际项目经验就蕴含着宝贵的“道”,我们可以向他请教学习;阅读书籍时遇到疑难问题,通过网络论坛向相关领域的专家求助,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师,这表明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善于发现身边一切可以